【安慶日報】劉張龍:最美青春在雪域高原綻放
2004年,安慶師范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80后”青年劉張龍來到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寒縣——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措美縣中學,成為了一名思政老師,直到2023年秋才回到家鄉宿松縣,在宿松縣第二中學繼續任教。
從長江之濱的安慶,到雪域之巔的措美,援藏的19年里,劉張龍創新思政課教學,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民族團結先進個人,還榮獲教育部“全國十佳優秀援教教師”稱號。 熱血奔赴 1月12日,在宿松二中記者見到了劉張龍。他身材瘦小,雙鬢微白,雙目卻炯炯有神。與記者交談的間隙,他從口袋里掏出藥瓶吃了兩粒藥,隨后解釋道;“西藏待太久了,回到低海拔地區反而不適應,常覺呼吸不暢。”
2004年,安徽省決定選派部分大學畢業生對口支援西藏山南教育,充實西藏基層教師隊伍。劉張龍得知消息后,踴躍報名,并順利通過組織遴選。
“從安慶到措美走了整整一個星期,大巴、火車來回換,下車的時候,腿腳已經沒有知覺了。”劉張龍回憶道。
措美縣地處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平均海拔4170米,年平均氣溫8.2℃。縣城很小,只有一條不足200米的大街,生活設施落后,條件艱苦。
“當時住在鐵皮房集體宿舍里,老鼠到處跑。經常停電,網絡不通,有一次連續停電了42天。”劉張龍回憶道。
在雪域高原,劉張龍不僅要克服生活上的艱苦,還要忍受高原反應的痛苦。援藏期間,他經歷了38次嚴重的高原反應。2007年,山南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檢查發現,劉張龍心肺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上級部門得知后,于2008年把他調入海拔較低、條件稍好的山南第二高中任教。
“推開教室門,看到孩子們臉蛋紅撲撲的,眼睛里充滿好奇,我更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劉張龍說。 融入扎根 措美縣地處偏遠,人們大多以放牧為生,很多家庭幾代人從未走出山區。
“我帶的初三,臨近中考的關鍵時期,一百多名學生卻總是到不齊。”劉張龍回憶,“孩子們讀書的意愿很強烈,家長卻不以為然,希望孩子回家放羊、干農活,補貼家用。”他便和當地村干一起一家一家走訪,勸說家長讓孩子回到學校讀書。這樣的經歷讓劉張龍深刻感受到,教育是“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
教學中,劉張龍結合實際,把西藏的風土人情、學生身邊的英雄人物等鮮活事例納入教學中,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堅定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信念。憑借過硬的專業功底,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成功,僅憑一門思政課就將每位學生的總成績提高20分以上,他還榮獲西藏自治區第五屆思想政治課優質課大賽二等獎。2005年6月,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近幾年,和不少學生聯系上了,我帶的第一屆學生次仁加措研究生畢業后回到了母校措美縣中學任教;桑旦平措成為了一名公務員;索朗央金考入了西南民族大學。要說榮譽,這才是我的榮譽。”劉張龍一邊說,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里他與學生的聊天記錄,“老師,謝謝您,您改變了我的人生”是學生們說的最多的話。 初心無悔 19年的援藏生涯,劉張龍也見證了西藏的巨變:
進藏之路由一個星期輾轉換乘,縮短至4個小時的飛機;
家家戶戶接上了網、用上了水電,屋舍翻新、產業興旺;
小娃娃們說著流利的漢語走進明亮整潔的教室,認真讀書……
這19年來,劉張龍最大的遺憾就是對親人的思念和愧疚。2016年和2020年,劉張龍父母先后因病離世。但由于路途遙遠,他沒來得及見到雙親最后一面。
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兩鬢風霜的不惑之年,劉張龍把青春全部奉獻給了西藏的教育事業。
“后悔嗎?”回憶起第一年中考結束后,100多名學生一個接一個過來擁抱他,對他訴說感謝,劉張龍眼眶漸濕:“他們有了走出大山、走出藏區的機會,未來將會更廣闊。我照亮了他們的人生之路,他們亦點亮了我的生命。雖有遺憾,但不后悔!”(見習記者楊潯 通訊員劉正平虞恒)【2024年01月17日第A02版】
從長江之濱的安慶,到雪域之巔的措美,援藏的19年里,劉張龍創新思政課教學,多次被評為優秀教師、民族團結先進個人,還榮獲教育部“全國十佳優秀援教教師”稱號。 熱血奔赴 1月12日,在宿松二中記者見到了劉張龍。他身材瘦小,雙鬢微白,雙目卻炯炯有神。與記者交談的間隙,他從口袋里掏出藥瓶吃了兩粒藥,隨后解釋道;“西藏待太久了,回到低海拔地區反而不適應,常覺呼吸不暢。”
2004年,安徽省決定選派部分大學畢業生對口支援西藏山南教育,充實西藏基層教師隊伍。劉張龍得知消息后,踴躍報名,并順利通過組織遴選。
“從安慶到措美走了整整一個星期,大巴、火車來回換,下車的時候,腿腳已經沒有知覺了。”劉張龍回憶道。
措美縣地處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北麓,平均海拔4170米,年平均氣溫8.2℃。縣城很小,只有一條不足200米的大街,生活設施落后,條件艱苦。
“當時住在鐵皮房集體宿舍里,老鼠到處跑。經常停電,網絡不通,有一次連續停電了42天。”劉張龍回憶道。
在雪域高原,劉張龍不僅要克服生活上的艱苦,還要忍受高原反應的痛苦。援藏期間,他經歷了38次嚴重的高原反應。2007年,山南地區第一人民醫院檢查發現,劉張龍心肺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上級部門得知后,于2008年把他調入海拔較低、條件稍好的山南第二高中任教。
“推開教室門,看到孩子們臉蛋紅撲撲的,眼睛里充滿好奇,我更堅定了留下來的決心。”劉張龍說。 融入扎根 措美縣地處偏遠,人們大多以放牧為生,很多家庭幾代人從未走出山區。
“我帶的初三,臨近中考的關鍵時期,一百多名學生卻總是到不齊。”劉張龍回憶,“孩子們讀書的意愿很強烈,家長卻不以為然,希望孩子回家放羊、干農活,補貼家用。”他便和當地村干一起一家一家走訪,勸說家長讓孩子回到學校讀書。這樣的經歷讓劉張龍深刻感受到,教育是“拔窮根”、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
教學中,劉張龍結合實際,把西藏的風土人情、學生身邊的英雄人物等鮮活事例納入教學中,通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堅定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信念。憑借過硬的專業功底,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成功,僅憑一門思政課就將每位學生的總成績提高20分以上,他還榮獲西藏自治區第五屆思想政治課優質課大賽二等獎。2005年6月,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近幾年,和不少學生聯系上了,我帶的第一屆學生次仁加措研究生畢業后回到了母校措美縣中學任教;桑旦平措成為了一名公務員;索朗央金考入了西南民族大學。要說榮譽,這才是我的榮譽。”劉張龍一邊說,一邊向記者展示手機里他與學生的聊天記錄,“老師,謝謝您,您改變了我的人生”是學生們說的最多的話。 初心無悔 19年的援藏生涯,劉張龍也見證了西藏的巨變:
進藏之路由一個星期輾轉換乘,縮短至4個小時的飛機;
家家戶戶接上了網、用上了水電,屋舍翻新、產業興旺;
小娃娃們說著流利的漢語走進明亮整潔的教室,認真讀書……
這19年來,劉張龍最大的遺憾就是對親人的思念和愧疚。2016年和2020年,劉張龍父母先后因病離世。但由于路途遙遠,他沒來得及見到雙親最后一面。
從意氣風發的少年到兩鬢風霜的不惑之年,劉張龍把青春全部奉獻給了西藏的教育事業。
“后悔嗎?”回憶起第一年中考結束后,100多名學生一個接一個過來擁抱他,對他訴說感謝,劉張龍眼眶漸濕:“他們有了走出大山、走出藏區的機會,未來將會更廣闊。我照亮了他們的人生之路,他們亦點亮了我的生命。雖有遺憾,但不后悔!”(見習記者楊潯 通訊員劉正平虞恒)【2024年01月17日第A02版】
責任編輯:戴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