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門戶思維”打造節點城市 把“為民情懷”貫穿治理始終
【安慶日報】宿松“雙向發力”探索“突圍”之道
投巨資推進區域節點城市建設、扎實開展暖民心行動、打造“宿事速辦”等基層治理平臺……近年來,皖鄂贛三省交界的宿松縣,在縣域發展過程中,以“門戶思維”提升城市能級,打造節點城市。在老城改造、新城拓展,民生工程建設等社會治理過程中,用“為民情懷”守護民生“小確幸”。其獨具特色的“發展路徑”和“為民之道”,擴大了縣域影響力、競爭力、辨識度,為省際交界地區“突圍”提供了新思考、新思路。
以“門戶思維”打造節點城市
相比桐城、潛山等縣城,宿松由于歷史欠賬多,城市能級、資源稟賦及三省交界的地緣因素導致歷史文化多元、民情民風復雜,社會治理難度大。
長三角一體化、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和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疊加的背景下,宿松承東啟西、溝通南北地緣環境的重要性被重新審視——當下,該縣正全力打造皖鄂贛三省毗鄰區節點城市。
新的坐標定位,需要新的發展思路。近年來,宿松縣在縣域治理過程中,堅持以“門戶思維”擴大縣城建成區和功能配套,拉升城市能級,打造節點城市。
打造節點城市,必須推進新城建設、老城改造。龍井南路是宿松縣連接新城與老城的主要通道,以前僅有一條不足5米寬的通行道路,沿路建筑密集,每天擁堵不堪,影響了民眾的出行。為拉升、優化城市框架,2021年該縣投資約2億元拆遷房屋130余戶。2022年,30米寬的龍井南路建成通車,徹底打通了連接新老城區的“腸梗阻”,辦成了多年來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
打造節點城市,必須擴大縣城建成區,拉升城市能級。近年來,宿松堅持“村要自然、鎮當城建、縣城現代化”理念,啟動編制40余項國土空間專項規劃,并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框架下,啟動編制老城區更新改造規劃,目前基本形成東擴、北優、西聯、南控、中提升的發展格局。“2022年,宿松在城鎮化建設、環境治理項目、市政基礎設施、城市更新改造等方面共謀劃項目30余項,總投資206.23億元,此外,我縣正在打造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合安九高鐵已通車,正在加速建設安慶港宿松港區公用碼頭,統籌推進宿松——彭澤過江通道、北沿江高速、通用機場等項目。”該縣主要負責同志說,如今的宿松,城市建設日新月異,路網“骨架”快速拓展,產業發展升級壯大,市政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環境不斷優化……一座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綠色和美的現代化毗鄰區節點城市正在崛起。
把“為民情懷”貫穿治理始終
“縣域治理,就是要把老百姓時時刻刻裝在心里。”該縣主要負責同志表示,“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記者了解到,宿松縣在縣域治理過程中尤為注重守護民生“小確幸”。
孚玉鎮民西社區老糧食局宿舍內,有一棵樹齡50年的梧桐樹,粗大的樹枝搭在附近居民樓上,存在較大安全隱患,且每到春秋季節,既有飄絮又有飛蟲,給周邊50多戶居民帶來了極大困擾。
要移走這棵樹,社區力量根本行不通。它既要有住建部門的意見,還要有林業部門的批準。一棵樹成了治理難題。
“改革是縣域發展和治理的強大動力。”為破解縣域治理過程中“九龍治水”的痛點,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該縣整合鄉街、社區和縣直部門力量,創新“宿事速辦”制度。
樹的問題,被提交到“宿事速辦”工作站后,多部門“一呼百應”聯動會商,最終將樹移走,解決了困擾群眾多年的難題。
在雨污分流改造過程中,該縣將老城區道路“白改黑”納入項目同步實施,避免多次施工影響交通。同時考慮到老城區范圍內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與附近小區改造難以同步實施的實際情況,該縣住建部門在研究項目設計方案時,要求設計單位根據近兩年將要實施的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需求,在相應銜接處預留外接井,以便將來改造時能順利將小區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網,避免重復開挖。
老城改造不僅要改外露的面子,更要做好惠民的里子。居民區的道路、埋在地下的供水、排水等工程直接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該縣“以百姓心為心,想群眾之所想”,用“繡花功夫”打造更高品質、更高顏值的宜居環境,讓群眾幸福感不斷“加碼”。
一件件關鍵小事,匯聚成了民生大事。宿松縣的每一項改革、每一個行動、每一處治理都離不開“為民”。在該縣民有所盼與政有所為正在實現“無縫銜接”。
(全媒體記者 沈永亮 通訊員劉修遠 楊潯)【2023年04月08日第A01版】
責任編輯:戴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