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宿松縣積極探索秸稈多元綜合利用新模式
本報訊 秋收季節,宿松縣復興鎮王營村、同興村,在收割完的稻田里,隨處可見秸稈摟草機、打捆機忙碌的場景,摟草機將散落的秸稈摟成行,打捆機緊跟著收草打捆,全程作業一氣呵成。
今年復興、洲頭、匯口三個沿江鄉鎮包括復種共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油菜、豆類、薯類等農作物達50萬畝,可收集秸稈23萬噸,全年秸稈綜合利用量將達21萬噸左右。
近年來,宿松縣積極推廣秸稈全程機械化打捆離田技術,創新秸稈綜合利用模式,逐步形成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五化”并舉,并從源頭上排除秸稈焚燒隱患,改善空氣質量,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過去每到夏種秋收時節,遍地的秸稈被一燒了之,鄉村處處霧鎖大地。近年,宿松縣充分挖掘秸稈的價值,探索出秸稈多樣化利用方式,串起一條低碳環保、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綠色產業鏈”。
廣大農村告別了秸稈簡單粗暴的焚燒還田,利用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坐落在臨江產業園的宿松科遠綠能有限公司是皖西南地區一家大型生物質熱電聯產企業,擁有一整套秸稈利用現代化設備。公司總經理程愛東介紹,公司每年秸稈利用量達20000噸,不僅幫助當地農民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還給他們帶去每畝地120多元的收入。
秸稈被認為“另一半農業”,程愛東說,充分利用秸稈可產生經濟和環境雙重效益,通過生物質鍋爐內燃燒,將水燒成蒸汽,為臨江產業園近30家企業實行集中供熱。能源化利用獲利豐厚,年產值超過2500萬元。園區內有24家企業每日蒸汽用量超過150噸,另外還有5家企業每日熱水用量超過100噸,都比其他燃料節省百分之三十五以上的成本。
“秸稈綜合利用能調整能源結構,保護環境。秸稈轉化為生物質燃料可改善現有能源結構。”程愛東說,2噸秸稈燃燒效果相當于1噸煤,與燒煤相比,秸稈生物質燃料清潔環保,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含硫量≤0.06%,含氮量低,能有效改善空氣質量,且廉價高效,同等加熱條件的成本比天然氣和電還低。
秸稈綜合利用能夠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增加經濟效益。宿松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馬明章認為,綜合利用秸稈可以成為農業產值的重要補充來源。農民出售秸稈,一畝地可增收120至200元,將秸稈制成肥料還田,每畝還可增值600至700元。
在洲頭鄉梁民養殖場,養殖戶梁民飼養了690只羊,他說,1只羊一年需要約1噸秸稈飼料,每年利用秸稈生產的飼料可喂飽全部的羊,節省了養殖成本,秸稈的飼料化利用讓梁民這樣的養殖戶嘗到了利好。
“農作物生產,一半在籽實,一半在秸稈。在宿松,秸稈綜合利用的效果已經顯現,成為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促進了由過度依賴化肥等無機物質的現代農業向有機與無機相結合的現代生態農業轉變。”馬明章說。
(通訊員 張友中 賀愛輝 司舜)【2022年10月29日 第A03版】
責任編輯:戴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