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高清在线观看www_伊人久久亚洲美女图片_中文字幕欧美国产_精品日产一区2区三区黄免费

您的位置: 首頁 > 轉發 > 外媒看宿松 >正文

【安徽日報農村版】宿松退捕漁民樂享“岸上”新生活

【 字體:    稿件來源: 安徽日報農村版  作者: 黃柳   時間:2022-10-24 09:38:57   

  這是一位滿頭銀發的老者,他小心地擦拭著手中的小紅旗,再攤平放在桌上,這是他每天早起的“功課”,在認真整理了小紅旗后,他才安心洗漱、做早飯,開始一天的生活。這樣細致入微愛著國旗的老者,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漁民,叫葛水生,退捕上岸之后,他和許多漁民一起過著安逸富足的生活。

  “我打了一輩子的漁,禁捕退捕之后,我家的漁船被收了,我都不知道以后咋生活,多虧人社局幫我介紹了工作,我現在在旁邊飯店上班,每月能拿3000元左右,以后生活有了保障,我太感謝黨和政府了。”宿松縣千嶺鄉退捕漁民葛水生高興地說。

  該縣共有退捕漁民309人,其中勞動年齡內有就業能力且有就業意愿的211人。宿松縣人社局針對全縣湖泊圍欄網拆除專業漁民分布特點,制定了專場招聘會,動員了10余家縣內重點企業、5家就業幫扶車間參加招聘。葛水生就是受益的其中一人。全縣通過勞動者自主就業、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推薦就業和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等措施,已經實現就業211人,就業率100%。

  在千嶺鄉漁民新村,外地食客非常多,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漁民胡前好的飯店還是門庭若市。胡前好曾是“漁二代”,現在成了典型的政府幫扶就業模范。禁捕退捕政策實行后,打漁為生的他原本一籌莫展,這時宿松縣人社局幫扶漁民就業創業的政策為他解了燃眉之急。他在漁民新村不遠的公路旁邊開起了飯店,一來可以就近在家創業,二來還可以發揮自己與妻子的一技之長,專營魚館。“人社局為我們解決了最大的問題,我一家老小都受到照顧,不打漁也可以過上好日子。”胡前好說,餐飲業每年可以為家庭創收15萬元。

  針對就業困難的退捕漁民,宿松縣人社局根據漁民的個性化條件,“點對點”精準推送崗位信息、政策信息、服務信息,為退捕漁民上岸搭建就業平臺,促進漁民穩定就業。開發護魚員崗位,繼續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性作用,對難以通過市場渠道就業的困難退捕漁民家庭,安置在護林、護魚等公益性崗位就業并按季度兌現崗位補貼,確保相關補貼政策落到實處。同時為了提升退捕漁民技能水平,該局委托具有培訓資質的培訓機構,對勞動年齡內有就業意愿的退捕漁民進行培訓需求摸底,針對退捕漁民培訓需求,開展保育員、家政服務員培訓班2個班次。

  千嶺鄉竹墩村漁民小區管委會主任劉寶安曾經也是漁民,操著一口江蘇省泗洪縣鄉音,經常自詡如桃花源記中“江蘇人士,捕魚為業。”“我從小跟著父親來宿松的,自從漁民上岸安置后,就定居在這個漁民小區了,大家推舉我做小區主任,我就要認認真真為大家服務。”劉寶安說。

  漁民小區一到晚上,就特別熱鬧,街坊四鄰都出來散步,老人們跳廣場舞、下圍棋,有的湊在一起侃大山,孩子們在秋千或雙杠上玩耍。漁民小區的休閑廣場、文化室特別有氛圍。“上次縣人社局的領導來了,夸我管理的小區井井有條,還建議我把娛樂文化室里再增添一些黨建文化,最近已經在籌備了,下次你們再來看看。”劉寶安說。

  該縣人社局始終把退捕漁民就業安置作為重要民生任務來抓,強化舉措、久久為功,持續督促有關鄉鎮繼續完善臺賬,做到就業狀況“清”,就業地點“清”,幫扶記錄“清”,幫扶需求“清”。同時健全長效機制,按照“精準、及時、動態”的要求,確保有就業意愿未就業漁民實現動態清零,真正幫助退捕漁民實現就業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漁民退捕上岸是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保護好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更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漁民放下了漁網、拋下了漁船,我們要力所能及為保障他們就業,讓他們安心。”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文龍說。

  (通訊員 黃柳)【2022年10月18日 第8版】 

責任編輯:戴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