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林業局:寫好“生態文章”打造“綠色銀行”
冬日的宿松縣五里鄉怡花灣花木基地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村民張旺寶正在大棚里給花卉灑水,他說:“我們就在家門口種樹、護綠,夫妻倆一天100多元收入,既輕松也能顧家。”
張旺寶和妻子石月華都是五里鄉黎沖村村民,家門口就是怡花灣產業基地,作為宿松縣單體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這里共安置了46戶144人。
2018年,怡花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落戶黎沖村,建設花卉苗木基地及溫控大棚,打造休閑觀光農業田園綜合體,帶動搬遷戶就業。自該公司落戶以來,黎沖村的荒山荒坡全換了模樣:青瓦白墻的樓房迤邐而建,對面的花卉苗木種植基地溫控大棚,是村民上班的地方,“通勤時間”只要一分鐘;大棚里栽種著紅葉石楠、羅漢松等花卉苗木,如今已有50多位村民在此長期務工,打零工的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已超過萬元。
怡花灣花木基地采用“公司+基地+村集體經濟組織+脫貧戶”的模式,大力發展苗木花卉產業,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與生態保護相統一的產業振興路。目前,該基地種植面積2000畝,建成室內盆栽溫控大棚10000平方米。“公司將重點發展休閑、觀光、采摘農業,把這里打造成集觀賞性、參與性、娛教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田園風情旅游基地。”怡花灣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惠文表示。
從“窮鄉僻壤”到“宜居樂土”,遠眺黎沖村,交錯縱橫的苗木大棚與鱗次櫛比的徽派新居,繪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山村畫卷。
怡花灣是宿松縣林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典型和縮影。2017年3月起,宿松縣在上千名林長的帶動下,探索林地流轉、發展綠色產業,讓更多群眾守著青山密林吃上“生態飯”。
該縣堅持以“生態+”為主線,持續推進全域森林產業發展,探索多元業態,不斷擴大“增量”。近年來,該縣完成人工造林1.9萬余畝,封山育林1.2萬畝,森林撫育近3.9萬畝,“四旁四邊四創”綠化5700余畝,省級森林長廊建設6公里。截至目前,該縣現有林業用地面積83萬畝,森林覆蓋率21.09%,森林蓄積量279萬立方米,2020年全年林業總產值62.4億元。
“我們持續深化林業改革,做實做足綠色文章,厚植生態底色,構建生態立體多樣化森林康養體系,產業共融,業態相生,推動經濟效益與生態功能協同發展。”宿松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項雷表示。
(通訊員 司舜 夏全寶)【2021年12月24日 第A02版】
責任編輯:戴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