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客戶端】二郎:唱支山歌給黨聽 歌頌鄉村新變化
“二郎河里姊妹多,你噥我噥來唱歌。歌有長長一條河,歌有滿滿一稻籮。”日前,走進宿松縣二郎鎮裝修一新的鎮文化站,一陣陣歌聲傳來,這是該鎮文化工作者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到民歌中進行宣講,歌頌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帶來的新變化,受到老百姓的熱烈歡迎。
“政治是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文化的作用,在當前鄉村振興中具有更深刻、更重要的現實意義。”二郎鎮黨委書記余菽華說。
早在今年開春,二郎鎮就舉行了多場黨史學習教育“感黨恩跟黨走”校園展演活動。當地小學生通過民歌、舞蹈、課本劇等形式,表達了對黨的百年生日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黨的政策帶領我們富裕起來,所以我們各個學校師生自編自演節目,歌頌黨100年來的豐功偉績,歌頌黨和祖國。”二郎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張利軍說。
據了解:二郎鎮充分挖掘本地民歌資源,用接地氣的山野歌聲,傳遞黨的好聲音,真正使群眾聽得懂、做得到、有成效。
同時該鎮還依托道德講堂、鄉賢講壇、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載體,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宣講黨史。
今年以來,共創作了10余首二郎民歌原創歌曲,有效推動了黨史學習教育走進基層、走進農村、走進田間地頭,使黨的好方針、好政策家喻戶曉,落地生根。
“二郎河畔好風光,白云朵朵在天上。莊稼好模樣,田野吐芬芳。精神好又爽,笑聲傳四方。”
“對面阿妹開車來,駕駛小車手不歪。公路又寬又平坦,小康生活向前邁。”
一首首民歌唱響青山綠水,唱出美好愿景。一首歌,就是一幅畫卷,描繪著村民對家鄉的贊美;一首歌,更是一張“有聲名片”,成為鄉村文化的“新符號”。
二郎鎮地處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是省級非遺“二郎民歌”發源地。二郎民歌語言生動、曲調優美動聽,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格,是在長期勞動中創造出來并流傳至今的集體抒情詩。
在二郎鎮,挎著提籃的村頭婦女、扛著榔頭的山鄉漢子、赤足奔跑的農家孩童,人人都會來幾首民歌。
“文以載道,歌以詠志。”一首雅俗共賞、老少皆宜的民歌,不僅能增強群眾對故鄉歷史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能成為“游子”最難割舍的鄉愁,成為一種熱愛鄉土的情感“紐帶”。
口袋鼓起來、環境美起來之后,農民在精神文化領域也迸發出展現自我的“表達欲”、期待“獲得感”,他們延續著先輩的歌聲,把好日子唱成新歌、譜成新曲。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民歌這樣的文化精髓,將會發揮更大的功能和魅力。”余菽華說。
(本報通訊員司舜 孫雨 本報記者孫海濤)【2021年8月27日】
責任編輯:融媒體中心編輯戴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