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樁樁“小事”,頭等大事
對一個地方的牽掛,刻印在調研的堅實足跡中。
11月16日,省委組成2個專項小組赴金寨縣實地調研。省委書記韓俊帶領第一專項小組深入深山區的鄉村,隨機走訪村民、種養大戶、民宿客棧、鄉村企業、基層教學點等,面對面了解鄉村振興情況,幫助基層辦實事、解難題。
“家里有幾畝茶園”“生活還有什么困難”,在油坊店鄉油店村的村民家中,省委書記韓俊詳細詢問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在青山鎮堯塘村,省委領導與群眾熱情攀談,詳細了解村民看病就醫、醫療救助等情況……
沿著村道邊走邊看,了解農村人居環境,考察村民們開辦的“家庭農場”,與村民們一道算收入賬、找增收路,一言一行中透露著對村民的牽掛。無疑,鄉親們身邊的一件件小事始終是省委工作的頭等大事。
只有走進基層,靠近群眾,才能聽真言、看實情,摸清基層的實際需求、找準工作的靶心。
正因為看得深、問得細、聊得透,省委對金寨縣的發展情況才更加“了如指掌”。“金寨山好水好,特色農產品多,要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引導土地有序流轉、規模經營,走好產業振興之路”——如何走好新的“致富路”,金寨的向上路徑越來越清晰。
飲水思源不忘老區,振興路上拳拳深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那些為新中國誕生而浴血奮戰的烈士英雄,不能忘記為革命作出重大貢獻的老區人民。
金寨的發展,省委始終掛在“心頭”。省委書記韓俊今年3月到安徽履新后,調研的第一站就是金寨。從到金寨縣紅軍廣場,向革命烈士紀念塔敬獻花籃,瞻仰烈士紀念塔,重溫崢嶸歲月;到走進大灣村調研農產品中心,與村民們促膝交談,算收入賬,細心詢問還有什么困難,充分表達著省委對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等的重點關切。
從乍暖還寒到初冬時節,省委對鄉村的發展,始終目光不移、方向不變。兩次金寨調研,村民是主體,發展是最大的議題,為全省上下傳遞著鮮明的“政績觀”——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
時光匆匆,今年所剩時間不多。民生工作是一年結尾時檢驗一年工作成效的關鍵“度量衡”。全省上下都需要詳細對對表,到基層勤走走、多看看,問問老百姓還需要些啥,還有哪些難題需要政府出面解決,還有哪些“盼點”“堵點”困擾著基層百姓,等等,只有“面對面”,才能“心貼心”。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省委到金寨的調研,考察點是在現場確定的,方式是廣受歡迎的“四不兩直”。去哪里,現場定;看什么,隨機走——再一次為全省走深走實群眾路線作出了示范。
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采取“四不兩直”方式調研,是安徽今年尤為常見的一種基層工作打開方式。
比如,省委領導在合肥隨機走進飯館、汽修店、柴油系統服務站等場所,仔細檢查滅火器配備、廚房煤氣罐擺放、商戶庫房使用等情況,暗訪城市安全生產和城市治理工作;再如,省委領導還在蕪湖根據群眾反映線索,暗訪督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安徽從網上“撈民意”,在現場察實情,讓老百姓牽腸掛肚的一件件具體事、急難事得以及時有效解決。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基層的事,千針萬線,千頭萬緒,稍有不慎,就會成為各種矛盾激化的導火索。
千針萬線,根本是要抓準針頭。堅持“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首位”的工作定位,無疑是安徽傳遞的明確信號,也是抓住“針頭”的重要方法論。對老百姓來說,他們身邊每一件瑣碎的小事,都是實實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還是急事、難事。
最是“小事”顯擔當。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調查研究,破解難題。全省上下要把學習推廣“四下基層”作為重要抓手,目光下移、身子下沉,把“辦公桌”搬到房前屋后,廣泛深入農村等基層一線,為民真情實意排憂解難,在“四下基層”中答好民生“幸福答卷”。
責任編輯:陶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