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民營劇團: 到田間地頭 演農事鄉土
宿松融媒訊 一輛車,一臺戲,便成了一個流動舞臺。
4月18日傍晚,離演出還有兩個小時,長鋪鎮鐵寨村村民們就帶著小板凳,涌向村里的文化舞臺,早早搶占看戲的有利位置。當晚,劇團表演了《女駙馬》《小辭店》等群眾耳熟能詳的黃梅戲,演員們細膩深厚的唱功和惟妙惟肖的表演,讓臺下觀眾大呼過癮。
這是今年群芳演藝有限公司第一場演出,今年,公司將完成送戲下鄉26場。作為民營劇團,群芳演藝有限公司不分春夏秋冬,穿過鄉村阡陌,走進田間地頭,將精彩紛呈的戲曲送到鄉親們身邊。
一笑一顰一回眸,一悲一喜一甩袖。當藝術之風吹拂鄉村沃野,不僅讓基層百姓享受到藝術的愉悅、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更讓古老的戲曲在廣袤鄉村拔節生長,迸發出勃勃生機。
群芳演藝有限公司是個名副其實的“草根”劇團,來自鄉土、成長于民間。“當熟悉的曲調響起,大伙兒都會跟著唱上兩句。每當演出結束,觀眾群里掌聲雷動,很多人久久不愿離去。”團長汪方榮說,一年中大半時間活躍在鄉野,不僅展示省級非遺,包括文南詞《賣茅柴》及新創文南詞《關我什么事》等,同時還創新結合多種藝術形式,推出原創劇目《尋兒十八年》《淚灑相思地》及折子戲《補背褡》《親母罵雞》和小品《呆子學話》《小戲集錦》。
到田間地頭,演農事鄉土。每次演出結束后,演員們都會被熱情的鄉親們團團圍住,基層百姓對于藝術的樸素情感,讓群芳演藝有限公司全體演員深深感受到藝術工作者的價值和意義。汪方榮介紹說:“戲曲下鄉,不僅讓老百姓有戲可看,更讓我們基層劇院有戲可演,促進了劇團的良性發展。”
文化惠民,重在精準。送戲下鄉,不僅要讓鄉親們看到演出,更要讓鄉親們看到“想看的演出”。
據了解,在宿松,民營劇團日益成為演出市場的重要力量,也讓安徽成為國內民營劇團發展最為繁盛的省份之一。宿松戲曲氛圍濃厚,老百姓生活離不開聽戲,給廣大民營劇團發展提供深厚土壤。這些扎根農村、服務基層的民營劇團,實現了對國有專業演出團體、大型演藝活動的有力補位,為廣大農村群眾帶去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接下來,群芳演藝有限公司將繼續前往長鋪、高嶺、二郎、柳坪等鄉鎮,他們的深度參與,為好戲找到了舞臺,為觀眾找到了好戲,戲里戲外雙向奔赴,讓鄉村舞臺“好戲不斷”。
“演農民的事、說農民的話、唱農民的腔,是戲劇的最大特點,也是藝術永恒的主題。”鐵寨村文化協管員唐衛林說,老百姓發自內心的熱愛,既是傳統戲曲發展的土壤,也是堅守傳統戲曲的意義所在。
送戲下鄉,不僅是一次文化的傳播,更是用藝術的力量連接城市和鄉村,實現文化和旅游融合。今年“送戲下鄉”的很多演出地點都選在新時代美麗鄉村示范點,讓群眾在家門口聞得鑼鼓鏗鏘、戲韻飛揚。讓“流量”變“留量”,讓“邂逅”變“小住”,送戲下鄉不僅為鄉村送去高質量的公共文化服務,更為鄉村切切實實增強了人氣、拉動了消費、收獲了口碑。
“鄉村振興,文化是魂。戲曲下鄉,傳承的是傳統文化,激發的是文化自信,更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繁榮發展群眾性文化事業的應有之義。”縣文旅體局干部陳玲麗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送戲下鄉活動,既考慮大眾共性需求,也回應個性偏好,將更多的好戲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通訊員 司舜)
責任編輯:朱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