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啦高清在线观看www_伊人久久亚洲美女图片_中文字幕欧美国产_精品日产一区2区三区黄免费

您的位置: 首頁 > 新聞中心 > 縣直 > 教育局 >正文

印發《宿松縣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 字體:    稿件來源: 宿松縣人民政府網  作者:    時間:2022-06-18 16:35:04   

  各鄉鎮教育管理辦公室,各中小學校、幼兒園:

  現將《宿松縣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本校實際制訂實施方案并認真組織實施。

宿松縣教育局

2022年4月24日

宿松縣教育局辦公室     2022年4月24日印發

  主動公開                 共印10份

<span msonormal"="" "="" background:rgb(255,255,255);"="" style=";padding: 0px;list-style: none">宿松縣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師德師風和業務能力建設,著力打造高質量教師隊伍,根據《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安徽省教育廳關于開展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的通知》(皖教工委函〔2022〕104號)和《中共宿松縣教育局委員會 宿松縣教育局2022年工作要點》,決定在全縣中小學校、幼兒園開展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活動主題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和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開展“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主題教育,不斷增強全體教職工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弘揚高尚師德,自覺踐行職業規范,全面提升中小學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專業能力水平。

  二、目標任務

  (一)立師德,努力培養高尚的師德。通過師德師風師能活動,使廣大教師強化政治修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使廣大教師強化使命意識,愛崗敬業,持之以恒,做“四有”好老師;使廣大教師強化奉獻精神,發揚蠟燭精神,立足崗位建功立業。

  (二)正師風,努力修煉過硬的師風。通過警示教育,開展對照自查,以案為鑒,依法執教,使廣大教師養成嚴守十項準則之風;通過學習教育,提升師德修養,使廣大教師養成嚴謹治學之風;通過表彰活動,選樹先進典型,使廣大教師形成為人師表、關心關愛學生之風。

  (三)強師能,努力鍛造精湛的師能。通過嚴抓管理,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搭建平臺,提升教師的教科研和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提高教師服務教育能力;通過培優培訓,不斷提升教師專業技術能力,努力鍛造精湛的師能。

  三、實施步驟

  (一)第一階段:制定方案,動員部署,開展學習教育活動(4至5月)

  1.制定方案。各校根據本方案,制定學校實施方案,做出科學時序安排,確保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有序推進。

  2.廣泛動員。各校要召開動員會,學習活動主題、目標任務,提出活動要求,統一思想,達成共識。

  3.深入宣傳。各校要充分利用網絡、報紙、新媒體等陣地,及時報道宣傳活動開展情況,擴大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4.學習教育。組織開展理論學習、警示教育、師德教育、繼續教育、能力提升等學習教育活動,將學習教育活動貫穿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始終,在學習的基礎上開展研討反思并撰寫學習心得。

  各校第一階段活動小結電子稿請于5月31日前發送至郵箱aqyzw@163.com。

  (二)第二階段:自查整改,選樹典型,加強師德師風建設(6月至9月中旬)

  1.自查整改。各校要組織教師對照“十項準則”和“六條禁令”開展自查,列出自查問題清單和整改措施,積極整改。

  2.選樹典型。開展第38個教師節宣傳慶祝系列活動,評選縣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做好省市表彰對象的推薦工作,開展學習先進典型活動。

  3.巡查督查。學校要公布師德師風監督舉報電話,加大節假日重點時段的巡查督查力度,加強師德師風輿情監測,杜絕違規補課、推銷教輔等行為的發生,實現正師風目標。

  (三)第三階段:嚴抓管理,業務練兵,加強教師能力建設(7月至10月)

  1.強化教育管理。學校要著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工作機制;要把黨建工作融入到教育工作,全面實施“黨建+”實踐項目;要強化日常教學管理,積極實施“五大行動”,加強“五項管理”,持續深入推進“雙減”工作,做好課后服務,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向管理要質量。

  2.提高育人水平。通過優質課、作業設計、教科研論文、名師評選等系列評比活動,發揮“三名工程”人員的引領輻射作用,穩步提升廣大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3.提升教育能力。開展寫一份教學設計、上一堂公開課、專業教學基本功展示的業務大練兵活動,評選校級、縣級教學能手,推薦選手參加市、省級“教壇新星”評選;做好教師培訓、繼續教育、協作區教研、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鳩江區教育結對幫扶和省專家服務基層行動等項目,多渠道實現強師能目標。

  (四)第四階段:活動總結(11月份)

  各校要認真總結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開展情況,分析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不斷鞏固和擴大建設年活動成果。

  活動總結材料電子稿請于2022年11月30日之前發送至郵箱aqyzw@163.com。

  四、工作舉措

  (一)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活動取得實效。縣教育局成立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黨委其他成員為副組長,各股室負責人為成員的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人事股,統籌指導、協調推動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深入扎實開展。

  各校要成立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工作小組,嚴格落實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工作黨組織書記、校長第一責任人責任,強化各職能處室責任落實,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召開動員會,統一思想認識,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確保全員參與、全員學習,做到全覆蓋,確保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取得實效。

  各鄉鎮教管辦主任是本學區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第一責任人,要加強對所轄中小學幼兒園開展師德師風師能建設年活動的督促、指導、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置。

  (二)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1.堅持黨建引領。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認真開展好中小學黨組織換屆,著力健全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工作機制。突出抓好黨建工作和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把黨建工作融入到教育工作,全面實施“黨建+作風建設”“黨建+教育教學”“黨建+重點工作”等“黨建+”實踐項目,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

  2.加強理論學習。通過黨員干部教育培訓和基層黨組織“三會一課”等形式,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論述特別是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準確把握“國之大者”對教育工作的要求。鞏固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推動教育系統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進一步筑牢理想信念之基。開展“一改兩為”大學習大討論,引導黨員干部改進工作作風,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管理,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及時排查意識領域風險點,打好防范化解意識形態領域風險攻堅戰。廣泛開展迎接黨的二十大主題教育宣傳活動,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

  (三)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格規范從教行為

  1.強化師德養成。各校要一如既往地學習教育部關于印發《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的通知(教監〔2014〕4號),依法執教,嚴守底線。要持之以恒落實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規范從教行為。認真做好師德年度考核工作,強化師德考核結果運用,落實師德問題“一票否決”制度,把師德表現作為教師定期注冊、業績考核、晉級晉職、評優獎勵的首要要求。

  2.選樹先進典型。開展第38個教師節宣傳慶祝系列活動,表彰縣級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做好省市表彰對象的推薦工作,學習先進典型,講述宿松教育好故事,傳遞宿松教育好聲音,弘揚真善美,凝聚正能量,激發廣大教師立德樹人、為人師表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3.開展警示教育。進一步學習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網站公開曝光的違反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典型案例,分析違規問題原因,對照十項準則開展自我剖析,進行自查整改,引導教師以案為鑒;暢通投訴渠道,加大巡查督查力度,加強師德師風輿情監測,教育和引導廣大教師做到心中有敬畏、行為有底線,做到學高身正、行為世范。

  (四)加強教師能力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強化管理,提高質量。進一步強化日常教學管理,積極實施“五大行動”,加強“五項管理”,持續深入推進“雙減”工作,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共建優質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搭建平臺,提高水平。開展優質課、作業設計、教科研論文等系列評比活動,全面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和專業水平。評選一批縣級名師、名班主任和名校長。做好市級“三名工程”人員和鄉村首席教師的平時管理與考核工作,充分發揮名師、名班主任、名校長的引領輻射作用,提升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學水平。

  3.業務練兵,提高能力。落實好國培、省培、縣培等計劃,開展業務大練兵,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通過校本研修、繼續教育、協作區教研、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等學習與活動,不斷更新教師知識結構,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師專業技術能力。做好鳩江區教育結對幫扶和安徽省專家服務基層行動項目,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開拓教師視野,提高教師服務教育能力。


責任編輯:楊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