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與累中收獲幸福和喜悅
宿松融媒訊 還有兩年就要退休的程旺平是東北新城財政系統的一名老黨員,這樣的年齡原本是一種半上班狀態,做些輕松的事務,不曾想,他比誰都忙。
今年開春,管委會安排他去玉龍社區駐點,參與社區的全部工作,尤其最難的就是拆遷,復雜、繁瑣、得罪人,吃力不討好。
程旺平今年58歲,“作為一名黨培養多年的基層干部,組織有需要,我就要上。”程旺平任何時候都服從領導的決定,他接下了任務,深入到“一線”。
“一個崗位就是一種挑戰。”程旺平用這句話概括了他駐點的現狀,所有的同事中他年齡最大,但所有同事都想拉他在自己的工作小組,一個既有豐富工作經驗又有工作熱情的人,誰都想與之共事。
“我們叫他‘常青樹’,他身上擁有我們沒有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我們化解不了的難題,他都能舉重若輕化解。”玉龍社區黨總支書記高綠洲如此評價程旺平。
程旺平下到社區到達新崗位后,充分運用多年工作經驗,在中心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作起來游刃有余。
“他有一套耐心、細致工作的成功經驗,效果非常好。”年輕同事石勝說,與程旺平在同工作組,我學會了很多。”
玉龍社區屬于東北新城東擴區,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大,拆遷一直是最大的難題,面對史上最難的工作,程旺平全身心投入,做出了個人犧牲。
今年暑假期間,三歲的孫子回到宿松,不小心被三輪車撞倒,在縣醫院搶救治療。十分疼愛孫子的程旺平當時正在進行疫苗上門登記接診的繁忙事務中,整個治療期間,他都沒能去醫院探望。看到妻子發來的孫子受傷的視頻,從未流淚的程旺平流下了心疼的淚水,內心的虧欠可想而知。
工作永遠第一,程旺平一直都是這樣,去年,腸息肉手術,沒能聽醫生的反復叮囑,還有家人的不斷責怪,他一邊喝藥一邊上班,沒有因此請一天假。
“我參加工作時在‘一線’,即將退休也愿意再上‘一線’。”程旺平的話道出了他“常青樹”的初心。
動員群眾拆遷過程中,有各種抵觸情緒的群眾逐漸和程旺平產生了感情,剛開始有的群眾都不讓進門、冷嘲熱諷,現在去了他們都很熱情,實現了一個從生硬的交流到推心置腹的溝通的轉變。得到了居民的認可。
征地拆遷,一直被認為是城邊村改造的第一難題,以“難度大、戰線長”著稱。 329戶拆遷群眾中,各種無理訴求,各種難看臉色,還有各種野蠻侮辱,程旺平都是與他們悉心溝通,誠心服務。他在工作中善于發現群眾所面臨的困難,能夠給予解決的他就及時幫助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他就做出努力,并做出解釋。慢慢地他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和擁護。
居民高某一、高某二,本來已經出嫁,姊妹倆無理取鬧,想獲得法律范圍內不允許的權益,兩人使出各種招數,甚至尋死威嚇,以達到自己的目的,程旺平沒有放棄原則,而是以博大的心胸包容,以堅韌的耐心堅持,他四處尋找資源,幫助離婚后單身的高某二就業,還利用人脈關系為她的在外鄉讀書的孩子接到新城入學,等等暖心的舉動終于打動了言行極端偏激的兩姊妹。
為了全面細致地掌握拆遷戶的真實情況,程旺平對所有拆遷戶的入戶調查都不少于3輪,包括人口、房屋面積、青苗、設施以及后續可能出現的變化等情況都登記在冊,對拆遷戶提出的任何疑問都有問必答,不能當面回復的則帶回指揮部集體研究后一一回復。
每家每戶,所有的事情他都考慮到了。在拆遷之前,他把老百姓的后顧之憂都解決好。民本拆遷、和諧拆遷,首先他充分考慮拆遷戶的各類訴求,真心維護拆遷戶的合法利益,妥善解決拆遷戶的具體問題,這樣,他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里去了,拆遷工作開展起來就水到渠成、一氣呵成。
“公開是最好的監督,公平是最大的福利,社區從項目一開始就堅定了‘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聲音傳到戶’的決策,讓我們居民信服。”居民羅某穹透露,正是公開、公平、公正的陽光拆遷,助推了拆遷工作的快速推進。
“征拆最難得是我們是與人心打交道,居民知道征拆政策,知道以后生活質量會提高,但仍存在疑慮,希望得到更多的補償。這就需要我們反復向群眾做解釋。”程旺平說,他是利用熟悉“紅頭”、熟悉地頭、熟悉人頭的優勢,將做拆遷戶的思想工作與解決拆遷戶實際困難相結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個別“釘子戶”最后都以積極的態度配合了征拆工作。
為了調取個別拆遷戶的資料跑個10趟、8趟是常事。有時候連續近1個月每天忙碌到凌晨。
“要得到群眾理解、支持和配合,就必須真正為民著想,必須認真對待并妥善處理征拆中出現的每一個問題。”程旺平說是這么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苦不苦,展望遠景苦自無;累不累,心系他人誠為貴。”程旺平,在苦與累中收獲幸福和喜悅,他的人生也在一線得到了歷練和升華。(融媒體記者 司舜 通訊員 石流紅)
責任編輯:融媒體中心 楊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