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巧手繪文物 博物傳新聲
宿松融媒訊 “帶孩子們走進博物館,既是課堂外的繪畫寫生,也是讓他們真實感知什么是歷史、什么是文化。”來自某藝術培訓學校的張老師說道。
日前,一群愛好繪畫的小畫家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博物館,讓更多的孩子們從小了解到家鄉的歷史底蘊和人文風貌,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浸潤中獲得豐富的精神滋養,在繪畫藝術交流中增強創新意識、文物保護意識。
“開展館校合作,有助于博物館發揮社教功能,與學校優勢互補,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宿松縣博物館負責人表示,新博物館建成并對外免費開放以來,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寬大的建筑、構思新穎的布展、館藏文物的豐富讓博物館成為市民的網紅打卡地,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地標。縣博物館將積極配合學校為青少年兒童提供優質的校外教育服務,成為青少年兒童了解宿松歷史文化的第二課堂。
“文物+童畫”的奇妙繪,成就了一種跨次元碰撞,賦予了文物新生命。孩子們用心觀察每一個寶貝奇特精美的造型,認真聆聽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或站、或坐、或趴,一塊畫板、一張畫紙、一支畫筆,影青蓮花燙酒壺、影青刻花瓷瓶、東漢雙耳陶罐、西漢青釉鳳紋深腹陶罐等歷史文物珍寶,勾勒線條、繪上紋飾、填充顏色,小畫家們用眼睛和手去訴說背后神奇的故事。在他們的巧妙構思下,一件件古老文物展現出新的氣韻,天馬行空的想象,讓博物館充斥著童真童趣,賦予古老文物新的生命力。一幅幅精心繪制的畫作,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文物”躍然紙上,宣傳展示了宿松文物資源的獨特魅力及深厚文化底蘊,讓大家共同感受廣大青少年兒童對優秀傳統文化和家鄉歷史人文的熱愛。
“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豐碩成果,展示了少年兒童習得的知識技能、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了宿松的歷史之美、文物之美、文化之美,讓沉淀的歷史文化資源‘活’了起來。”正在指導孩子們繪畫寫生的朱老師說,通過參觀臨摹文物,不僅提升了孩子們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熱忱和自豪,更是將文物知識與藝術鑒賞結合起來,充分體現博物館“第二課堂”的魅力,使更多的少年兒童走進歷史,了解歷史。
“我們將深化館外合作機制、模式,充分發揮省級社科基地與市級愛教基地作用,秉持‘服務大眾 傳承文化 ’的理念,持續做好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了解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宿松縣博物館負責人說。
博物致知,文以化成,以文育人。吸納新鮮的創意與思想,探索創新的內容與方式,宿松已經把博物館打造成青少年喜歡的精神場所,向觀眾展示了一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創新的活力。(通訊員 劉曉斌 司舜)
責任編輯:姚翠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