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進耕地恢復 擰緊耕地保護責任鏈
宿松融媒訊 食為政首,谷為民命。今年是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的改革之年,宿松縣持續在穩住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上發力,堅決做好耕地恢復大文章,構建“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恪守‘以補定占’新要求”的精準布局,扛牢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政治責任。
強化組織調度,全面鋪開恢復任務。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核心領導作用,兩次召開全縣耕地保護專項會議,嚴明工作目標和紀律要求,加強調度各鄉鎮、街道開展耕地恢復工作。縣資規局督導與服務并重,建立整改進度“月報告”制度,厘清整改臺賬,恢復一處舉證一處,資規所靠前服務,通力協助鄉鎮摸排情況,制定恢復措施。同時,細化業務指導,將耕地恢復任務落實到2155個具體圖斑地塊,并按村落分別制作195個地圖加載數據,供鎮(鄉)村兩級準確便捷找準耕地恢復范圍。從縣到村,形成“全縣一盤棋、擰成一股勁”的工作格局,確保耕地恢復抓出成效。
拓寬流入渠道,有效增加耕地面積。統籌推進各類非耕地適宜資源變更為耕地,一是以2023年變更調查數據為基礎,深度挖掘“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圖斑。按照先易后難、化零為整、穩妥推進的原則,對撂荒地、閑置地進行整改恢復。二是對全縣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對發現的違法用地督促落實整改,爭取年度內“動態清零”,恢復耕種。三是加快推進新增耕地項目耕種出苗。加大項目工程投入,逐宗平整地塊至可耕作狀態,緊抓水稻、作物耕作農時,加快耕地種植、圖斑舉證,增加耕地面積。宿松縣通過拓寬耕地流入渠道,目前已恢復耕地1164畝。
聚焦考核目標,切實找準問題短板。積極響應耕地保護責任考核的新變化,利用日常變更調查成果,階段性分析把脈各項指標現狀,對發現的短板問題,及時采取措施,將工作往前做,有效避免年底突擊整改。采取“人防+技防”模式,動態巡查與統一調查監測相結合,織密耕地流量“監測網”,嚴控耕地流出,為實現年度耕地面積凈增加打好基礎。統籌好農業生產周期和農民恢復耕地意愿,以恢復長期穩定利用耕地,增加農民耕作面積為目標,有計劃地穩妥推進縣域耕地恢復。(通訊員 張紫良)
責任編輯:楊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