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法院:“小”案中的“大”心結
宿松融媒訊 從法庭上“拍案而起”,到“法官你講的有道理”;從“我什么都不怕”到“你這么說我理解”;從指責對方律師“你誰啊,給我閉嘴”,到“聽你說完,我知道對方的想法”,近日,宿松縣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特殊又平常的民間借貸案件。
張某以李某欠款6000元為由到法院起訴,并提交了借條原件。庭審開始后,李某怒氣沖沖地拍桌子并指責對方律師不知曉情況。
原來,雙方之前就有一起以6000元判決結案的房屋買賣糾紛。李某誤認為已判決的6000元就是現在張某起訴的6000元,生氣地認為張某在坑害自己,覺得現在張某還想要一份重復的6000元。
本案涉案標的額不大,案情簡明,但因案件中的李某是80年代的服刑人員,出獄后一直無法很好地融入社會。
鑒于此特殊情況,承辦法官決定對李某進行情緒疏導。在庭審結束后,認真梳理了這兩個案件,咨詢之前案件的承辦法官,還翻閱了《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等書籍資料,深入了解了該年齡階段服刑人員出獄后的心理特點,對李某的心理活動有了初步的判斷。遂與李某開始“煲電話粥”,通過聊家常,聊子女、聊父母……慢慢地解開心結,釋法說理。經過多次通話,最后,李某在掛電話前說了句“法官你講的有道理,你判得我服”,其對法院、對社會開始了一段新的接納。
“一枝一葉總關情”。服刑人員出獄后面對瞬息萬變的社會,總會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應,法院作為大社會學的一部分,應強化人文關懷,傳遞司法溫度。(通訊員 王英)
責任編輯:姚翠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