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筑牢民生保障 打造“溫暖人社”
宿松融媒訊 近年來,縣人社局聚焦發展所需、群眾所盼,持續打造“溫暖人社”,推動營商環境持續提升。
就業是民生之本、和諧之基,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也是人社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縣人社局通過“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服務”等活動,開通“人力大巴”,組織開展“送工入企”,設身處地為就業困難人員排憂解難。
縣人社局還扎實開展暖民心就業促進行動,打造“三公里”就業圈,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工作。
33歲的梅少欽此前一直在外務工,由于家中老幼需要照顧,決定返鄉。他通過注冊使用“三公里”就業圈公眾號,順利找到滿意的工作。“‘三公里’就業圈公眾號找工作,還真方便!”在縣經開區誠越電子上班的梅少欽說。
數據顯示,2023年全縣共組織線上線下招聘會142場,服務企業2343戶,達成就業意向2824人,提供就業創業服務1300余人次,幫助980名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
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事關廣大農民工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公平正義。宿松人社局積極為農民工“撐腰”,聯合多部門開展攻堅,幫助討薪解難題。2023年,人社局榮獲“安徽省根治拖欠農民工工資工作優秀集體”榮譽稱號。
“2023年,我們通過加強政策宣傳,強化源頭治理,積極開展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拓寬投訴渠道,建立‘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落實工資支付制度,優化營商環境,繳存工資保證金4804萬元,減免企業工資保證金2610萬元,實現了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和優化營商環境雙落地。”縣勞動保障監察大隊副大隊長何石鐘介紹道。
姚菊元之前在城區上班,公司經營不景氣導致他5萬元的薪資一直未兌現,在“六尺巷農民工維權驛站”的幫助下,不到10個工作日,他的工資就到賬了。姚菊元成為人社部門積極為農民工“撐腰”的眾多受益者之一。
近三年來,縣人社局建立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258個、累計交納農民工工資保證金9641.8萬元,處置欠薪問題299起,涉及農民工1714人,涉及金額1572萬元;處理國家欠薪平臺問題線索195條,涉及農民工910人,涉及金額1237萬元,欠薪線索辦結率達100%。
在談及下一步時,縣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文龍表示,“2024年,縣人社局將錨定‘345’發展目標,圍繞‘一區一中心一城市’發展定位,切實做好各項工作。善于順勢而為,主動融入省際毗鄰區域協同發展大局。用足用活省直管縣政策,多謀劃‘廳長宿松行’活動,多搭建‘市縣共建圈’平臺,構建‘大人社’服務縣域重點發展新格局。依托‘三省六地’人才聯盟優勢,創建鄉級‘人才驛站’省廳示范,以政策引領激發就業創業活力。敢于突破極限,圍繞‘紅黃榜’等考核機制鼓勁提神。在促進城鎮居民增收中堅定第一方陣、在優化營商環境中爭取更好位次、在配合其他部門中堅持有需必應,確保‘大合唱’能潤色、‘小獨唱’有強音。勇于自我革命,貫徹‘民呼我應’機制,落實‘無感知’服務要求,探索‘群眾無過錯’服務方式,用勠力同心、實干擔當、拼搏進取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人社力量。”(融媒體記者 張曉珍)
責任編輯:姚翠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