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茲大地繪錦繡 鄉村振興譜新篇
宿松融媒訊 五月的宿松,綠意涌動、生機盎然。漫步在鄉村,隨處可見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麗畫卷:條條水泥路蜿蜒向前、棟棟農家新居錯落有致、座座致富廠房拔地而起、張張幸福笑臉燦爛綻放……房子有了,產業有了,收入增了,一戶戶脫貧戶踏上了致富路,美麗鄉村建設邁出新步伐。
近年來,我縣嚴格落實“四個不摘”總體要求,堅持“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工作主基調,聚焦“兩縮小、兩確保”,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多方發力精準施策,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圖景,在松茲大地上全面展開。
脫貧基礎穩 發展底氣足
5月8日,北浴鄉干部來到該鄉迎賓村村民彭書新的家中,詢問查看他家近期的身體情況和生活狀況。今年50多歲的彭書新長期在外務工,去年其女兒不幸身患白血病,存在返貧風險。去年5月,在北浴鄉開展的防返貧動態監測集中大排查中,村干部了解到彭書新家中的情況后,將其納入監測名單,并為其申請健康幫扶、教育幫扶、就業幫扶等多項幫扶政策,解決其“燃眉之急”。
“我們建立了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和‘農戶自主申報、網格員定期監測,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幫扶干部走訪發現,鄉級核查’的全方位摸排機制,選聘一批責任心強、群眾基礎好、長期在家居住的村民小組長、農村黨員、村干部等作為基層網格員,負責監測全鄉農戶,時刻關注風險狀態。”北浴鄉黨委副書記唐斌告訴筆者,他們每月對全鄉脫貧戶和普通農戶因災、因病、因突發事故等導致存在返貧致貧風險的情況進行摸排比對,及時將符合條件的農戶納入監測范圍,并及時制定落實相應的幫扶措施,做到“應納盡納、應幫盡幫”。
監測是防止返貧致貧的“前哨”,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是鞏固脫貧成果的前提和關鍵。近年來,我縣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擺在突出位置,作為一項底線任務嚴防死守,建立縣鄉村三級網格監測體系和縣鄉聯動、部門協同的防返貧線索發現機制,36名縣級領導、83個縣直部門逐一包保脫貧村,216名駐村干部下沉一線,定期開展排查,及時了解脫貧群眾收入、“三保障”等變化情況,分類別、精細化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2022年,全縣累計反饋基層核實預警信息3.56萬條,新增監測對象298戶1111人,因戶因人落實幫扶措施894項,全年未出現1例返貧情況。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做深做細做實動態監測幫扶工作,強化日常摸排,加大各類返貧致貧風險線索的核實排查力度,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準落實幫扶措施,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縣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說。
振興產業強 群眾增收忙
眼下,正值瓜蔞清藤、栽苗的關鍵時刻,在北浴鄉馬廠村瓜蔞種植基地里,一株株嫩綠色的瓜蔞幼苗從濕潤的泥土里探出頭來,田間地頭到處都散發著勃勃生機。
“瓜蔞是一種藥食同源的多年生宿根作物,瓜蔞籽可以食用,炒制之后價格在60至70元一斤,瓜蔞皮還能作為中藥材,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可以說渾身都是寶。”馬廠村村委會副主任程瑞搞介紹說,我們馬廠村的瓜蔞種植基地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性好,種出的瓜蔞瓜皮薄,籽粒大,口感香,品質較高,深受消費者喜愛。
馬廠村曾是貧困村之一,于2016年成功脫貧摘帽。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北浴鄉堅持黨建引領,依托自然資源優勢,瞄準產業轉型升級,通過整合閑置資源和調整產業結構,采取“黨支部+基地+農戶+脫貧戶+村集體”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瓜蔞種植產業,有效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推進產業平穩有序發展,持續延伸拓展產業鏈,使之成為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的“金鏈條”。
“自從村里發展特色產業以來,我們把自己家的農活干完,還可以來瓜蔞種植基地上班,100元一天,一年下來也能掙個六七千元,挺好的呢!”馬廠村脫貧戶程艮姣說,這兩年來,只要基地有活干,她就去打點零工。
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大力發展產業是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動力的長遠之計。去年,我縣明確財政銜接補助資金60%以上必須用于農業產業發展,并通過謀劃產業項目、夯實產業基礎、搭建產銷橋梁,著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帶動集體增收、村民致富。據統計,2022年,全縣累計投入財政銜接補助資金15460萬元支持到村到戶產業項目發展,帶動脫貧人口1236人和113個村集體經濟穩定增收,脫貧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3000元。2023年,繼續投入財政銜接補助資金13526萬元支持到村到戶產業項目發展,持續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鄉村振興正當時,務實擔當開新局。今年以來,我縣堅持以夯實基礎為重點、產業發展為核心,推深做實“投入促、產業強、就業穩、主體帶、光伏助、消費幫、救助兜、政策添、改革推、防控保”十項增收舉措,緊緊圍繞“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持續深化“四帶一自”產業幫扶機制,完善緊密型聯農帶農機制,大力推廣微果園、微花園、微茶園等庭院經濟高質量發展“十微”模式,鼓勵支持“稻蝦共生”等特色生態種養、“農光互補”等光伏農業、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等農村新產業、新業態集群式全鏈條發展,支持鄉鎮、街道深入推進“322+N”示范創建,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打造農民群眾穩定增收新引擎。
百尺竿頭扶搖上,千帆競發勇者勝。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深入推進,全縣油茶、茶葉、果蔬、優質糧油、特色畜禽、健康水產等特色產業發展不斷壯大,已建成達標特色產業園區91個,茶葉種植面積達3.66萬畝,油茶種植面積達17萬畝,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17.5萬畝,形成山上建起“綠色銀行”、湖邊興起“稻蝦連作”、荒灘架起“漁光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全產業鏈帶動10萬余戶群眾增收。
建設成效顯 鄉村煥新顏
初夏時節,漫步在北浴鄉的村莊街巷,只見村道兩旁干凈整潔,樹綠花盛,屋舍儼然;公路旁綠油油的農作物長勢良好,一片生機,與村落、遠山、小路構成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
近年來,北浴鄉緊緊圍繞“整治農戶庭院、改善個人衛生”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專項整治改善行動,重點突出農村衛生廁所改造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村莊清潔行動等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并由村莊面上清潔向屋內庭院拓展,讓鄉村既增“顏值”又添“氣質”,惠及百姓民生。
“2022年,我們對廖河村干河沖美麗宜居自然村莊示范點進行了打造,包括農房風貌塑造、環境衛生整治、休閑場地建設、特色景觀打造等。原本寂靜、老舊的村子如今迸發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活力。”北浴鄉黨委書記司欣榮介紹,今年,我鄉將進一步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繼續在全鄉選取三個較大自然村開展美麗宜居自然村莊示范點打造,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提“顏”增“質”。
北浴鄉的美麗蛻變是我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縣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抓手,扎實推進農村基礎設施改善,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以點突破、延伸到面,切實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持續扮靚鄉村顏值,繪就鄉村振興畫卷“點睛”之筆。據了解,2022年,我縣投入3000萬元專項用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項目,累計清理農村生活垃圾6.41萬噸,清理亂搭亂建1314戶、清理廢舊廣告牌1870個,完成改廁3483戶,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實現全域全覆蓋;實施67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四好農村路”完成215.886公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如今,門前環境佳、青山繞人家真正成為各家各戶的真實寫照。
“接下來,我縣將重點在資金項目質效提升、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等方面下功夫、求實效。”縣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局長陳豐表示,“我縣持續以’抓黨建 促振興’為主線,高質量完成全縣鄉村建設信息采集錄入,全面建好鄉村建設項目庫,統籌協調推進鄉村建設‘183’行動,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重點工作,持續做好‘積分制’‘清單制’‘紅黑榜’試點等,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通訊員 虞月)
責任編輯: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