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鄉村“法味”別樣濃
宿松融媒訊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近年來,宿松縣司法局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探索法治鄉村建設新路徑新舉措,找準法治賦能鄉村振興的切入點和著力點,以高質量的法律服務和法治保障厚植鄉村振興法治底色。
依法治理織密鄉村振興“防護網”
去年7月,中共宿松縣委全面依法治縣委員會印發《關于加強全縣法治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從規范涉農行政執法、強化鄉村司法保障、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健全鄉村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深化平安鄉村建設、推進鄉村依法治理、加強鄉村法治隊伍建設、加快“法治+智慧鄉村”建設、深化法治鄉村示范建設等10個方面,明確了全縣法治鄉村建設的58項重點工作任務和責任單位,勾畫出全縣法治鄉村建設的“施工圖”和時間表。
“《實施意見》的出臺經過了充分的實地調研和多方征求意見,各相關單位的主要任務和責任分工一目了然,針對性和操作性都很強,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面推進法治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按照既定的‘施工圖’和時間表認認真真、扎扎實實開展好每一項工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多樣化法治需求,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宿松縣委依法治縣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縣司法局局長石海燕介紹道。
為鄉村振興內蓄“法治力量”、外供“法治保障”,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管部門——宿松縣農業農村局當仁不讓走在前、作表率。深化農村基層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深入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基層行政執法人員業務培訓、加快涉農執法信息化建設、不斷提升全縣涉農執法能力和水平……“經歷過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的‘陣痛’,我們實現了農業綜合執法隊伍整合組建到位、職責編制明確到位、執法人員配備到位、經費裝備保障到位的目標,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更好的法治保障。”宿松縣農業農村局法規股股長虞邦富說。
為進一步規范涉農行政執法,縣農業農村局與湖北省黃梅縣、江西省九江市和縣公安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縣司法局等部門均建立了跨部門執法協作機制、行政執法與刑事執法銜接機制,近兩年來,各類農業行政違法行為得到了及時有效查處,其中立案案件76起,結案76起;移交公安部門違法案件4起,移交檢察院提起訴訟9起。扎實開展執法案卷評查活動,落實執法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涉農執法案卷質量逐年提升,其中《吳某某等使用電魚的方法進行捕撈案》被農業農村部漁業局評為優秀案卷,《吳某某經營的飼料與標簽標示的內容不一致案》被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評為“農資打假年度典型案件”。
普法宣傳打開鄉村振興“一扇窗”
人民群眾的法治需求在哪,各相關部門的普法宣傳和法律服務就要跟進到哪,接地氣、形式新、聽得懂、會應用是最基本操作。
為使普法宣傳更加接地氣、沾土味、有氛圍,宿松縣司法局精心打造了普法小院、地攤普法、普法郵路等普法小眾品牌,用宿松方言創作的《移風易俗新風尚》《王奶奶上當記》等普法快板書,靈活運用本地方言,生動形象地把黨和國家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規融入群眾中間,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普法宣傳觸手可及、就在身邊。
“我丈夫已經好幾年沒回家了,杳無音訊,家庭重擔都壓在我一個人身上,我只能背地里偷偷抹眼淚,我真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你們能幫我出出主意嗎?”
“當我們的合作方不按照合同約定發貨時,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應對呢?”
“有個朋友突發意外走了,什么都來不及交代,家里親人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張銀行卡,但是不知道密碼,銀行說要先到司法局辦理公證,不知具體該怎么操作……”
民有所呼,法有所應。每當普法志愿服務隊深入各鄉鎮村組、民營企業、學校等地開展普法宣傳活動時,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接踵拋來,普法志愿者一一予以耐心解答,并舉一反三、以案普法、以案釋法,廣泛宣傳與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
走進二郎鎮卓嶺村劉屋組的“三治融合”主題文化廣場,各種造型的法治文化宣傳長廊與一棟棟風格迥異的民居建筑相互映襯、相得益彰,一股“法治清風”撲面而來。宿松縣司法局二郎司法所所長孫慧敏是這里的常客。“平日里,村支兩委和信息員會提前收集大家想了解的一些法律問題,我們會定期開展一些主題性、針對性的法治宣傳活動,解答群眾的法律疑問、宣傳黨委政府的民生政策和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不斷增強廣大村民的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孫慧敏告訴筆者。
聚焦農業農村重點產業項目,組織黨員志愿者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深入鄉村企業開展“法治體檢”,宣講涉農法律政策,指導企業依法合規經營,幫助企業防范化解風險,優化鄉村企業法治化營商環境。今年以來,共走訪鄉村企業20余家,解答相關法律咨詢120余人次。
深入基層,走近群眾,以農家小院、田間地頭、房前屋后作為普法“戰場”,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讀關于婚姻、繼承、鄰里糾紛、宅基地糾紛等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規定,是宿松縣普法志愿服務隊的常態。“我們跑得多、講得多、普及得多,群眾的法律疑問就會變少、矛盾糾紛也會越來越少,長期堅持、久久為功,我們鄉村振興的‘法味’一定會越來越濃厚。”宿松縣普法志愿者郭琳分享著自己從事普法志愿服務工作的些許感受。
開展一場普法宣傳活動很容易,難的是開出成效、發揮作用。宿松縣司法局因地制宜、因時普法、因人釋法,依托村(社區)支兩委、農村“法律明白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村居法律顧問,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法律問題,精準普法、按需普法、多樣普法,積極引導和促進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切實打通普法宣傳的“最后一公里”。
法律服務開啟鄉村振興“新模式”
“大爺,您別急,您說的這個事情民法典有規定,讓我慢慢說給您聽……”在陳漢鄉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司法所負責人陳智正在接待一位前來咨詢贍養問題的老大爺。
近年來,為有效提升基層法律服務的供給能力,宿松縣司法局依托22個司法所統籌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基礎建設,有效整合法律咨詢、人民調解、法律援助、法治宣傳等職能,提檔升級了22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全覆蓋建成“一站式、一條龍、綜合性”的法律服務窗口。
著力打造線下+線上同步發力的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全縣210個村、社區全部配備村居法律顧問,210個村居法律顧問微信工作群實時提供在線法律服務,讓“指尖上、掌心上”的法律“微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此外,基層法律服務所、基層人民調解委員會、鄉賢調解室等法律服務機構還設立了涉農“綠色通道”,實行涉農法律服務事項“隨到隨辦、優先辦理、特事特辦”,切實滿足農民群眾的特殊法治需求。
“余所長、汪主任,真是太感謝你們了!要不是你們出面調解,這個煩心事還不知道啥時候能解決……”話音剛落,周某連忙將一面印著“一心為公樂于助人”的錦旗,送到了高嶺司法所所長余府成和鄉賢調解員汪火友的手中。原來,汪某占用周某家宅基地面積,雙方因房屋宅基地問題產生糾紛,雙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直僵持不下,雙方一邊爭論一邊一起來到了高嶺鄉友哥調解工作室,提出調解申請。接到申請后,余府成和汪火友、程周龍兩位鄉賢調解員絲毫不敢懈怠,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后,余府成和兩位鄉賢調解員迅速商定調解思路,一方面先實地了解宅基地情況,一方面組織雙方進行調解,擺事實、講道理、析法律,最終雙方握手言和。
周某的案例只是全縣鄉賢調解工作室成功調解矛盾糾紛的一個縮影。像這樣的鄉賢調解室和調解員,全縣共有241個512人,他們地熟、人熟、事熟、德高望重、公道正派,對村級各種矛盾糾紛號得準“脈”、開得對“方”,既能及時調處化解鄰里之間雞毛蒜皮的小事,又能有效化解事關社會和諧穩定的大事,切實推動農村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關口前移,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全縣各鄉賢調解工作室共受理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1900余起。
今年,為進一步探索人民調解工作新思路,宿松縣司法局將安徽省司法廳部署推廣的“百姓評理說事點”進行本土化融合,深挖本地歷史文化資源和鄉賢調解的內涵外延,推進“合事點”黨建工程建設,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宿松開得了花、結得了果。目前已依托鄉村法治文化廣場、休閑長廊、百年古樹、古烽火臺等現有陣地,因時因地建設“合事點”6個,逐步建立信息員、調委會、司法所、派出所、基層法庭以及各相關部門相互銜接配合的聯動機制,創建了“干部問事、群眾說事、集中議事、及時辦事、定期評事”的“五事”工作機制,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民調解、普法宣傳、法律服務和鄉村振興的結合文章,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的“合事點”共收集民情信息30余件,解決問題20余個。
鄉村振興,法治同行。建設法治鄉村,筑牢法治之基,用“法治妙筆”繪就鄉村振興嶄新畫卷,促進農業穩固發展、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共享國家的法治發展成果。(通訊員 楊香梅)
責任編輯:楊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