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司法局推行為民服務十項舉措
宿松融媒訊 人民群眾的需求在哪里,司法行政的觸角就應延伸到哪里。一直以來,縣司法局堅持以為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為主線,積極整合現有司法行政資源,推出十項舉措用心用情為群眾辦貼心事、舒心事、暖心事,打通司法行政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深化“‘典’亮鄉村法治宿松”益民行動。將學習宣傳實施民法典作為今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舉辦全縣“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培訓班,全縣120余名代表參加培訓,各司法所也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培訓活動。開展“民法典進萬家解紛爭促和諧”專項行動,聚焦推進法治鄉村建設,組織民法典宣講團和普法志愿者深入鄉村開展巡回宣講和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民法典宣傳活動。3月,共開展法治宣傳活動30余次,覆蓋群眾8000余人。
深化“法治化營商環境”便民行動。持續加強“一門、一網、一次”改革力度,持續推進“減證便民”,全面推行證明事項告知承諾制,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提供的材料減少61.5%,平均申請材料數由去年的3.91份下降到目前的2.30份,平均辦結時限由去年的5.07個工作日下降為1.44日。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對106項涉企行政審批事項分別采取取消審批、改為備案、實行告知承諾、優化準入服務等方式,推動破解“準入不準營”難題。暢通行政復議和訴訟渠道,做到復議案件有案必收,訴訟案件有案必答。完成涉及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性文件清理和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政策措施清理工作,共梳理規范性文件280件,修改4件,廢止2件。
深化行政執法監督為民行動。深入推進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把執法監督融入日常執法活動,促進行政執法規范合法。啟用法制審核人員數據庫,建立全縣統一行政執法公示平臺。開展全縣行政執法人員業務培訓、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和行政執法公眾滿意度訪查活動,不斷改進執法監督方式方法,倒逼執法單位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深化“法治體檢法企同行”助民行動。全縣5家律師事務所共擔任企事業單位法律顧問153家,及時關注民營企業的法治需求,組織律師深入企業開展“法治體檢”“把脈會診”,提出相關法律意見建議60余條,幫助民營企業防范法律風險。聚焦營商環境、民營經濟發展涉及的熱點矛盾糾紛,充分發揮縣總商會人民調解委員會作用,3月以來調處各類涉企糾紛10余件。
深化律師“進社區、進鄉村”暖民行動。組織動員全縣執業律師和實習律師充分發揮“法治宣傳員”“糾紛調解員”“信息收集員”“法律服務員”作用,結合“千家萬戶訪平安”活動,3月份到社區、鄉村開展“訪民情、聽民聲、解民憂”志愿服務活動45人次、走訪群眾218人、收集意見建議10條、為民辦實事12件。
深化特殊人群教育幫扶育民行動。開展生活特別困難社區矯正對象、安置幫教對象等特殊人群的走訪幫扶活動,通過走訪、教育、談話,幫助他們重振信心,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預防和減少重新犯罪。對全縣500余名在冊社區矯正對象進行就業政策宣傳,擬為41名自愿報名參加就業技能培訓的社區矯正對象提供免費的技能培訓。組織全縣女性社區矯正對象開展“情暖三月”主題活動,引導她們自尊、自愛、自立、自強。
深化鄉賢調解潤民行動。充分挖掘宿松本土“鄉賢”文化資源,不斷創新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基層群眾提供親民、便民、利民的調解服務,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進一步發揮鄉賢調解的示范作用,延伸調解內涵,深挖民間資源,及時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矛盾調處方法,著力打造“一地一品一特色”,做大做強宿松人民調解品牌。3月以來全縣鄉賢共參與調解民事糾紛和村民事務300多件次,矛盾糾紛化解率達98.8%。
深化遠程探視幫民行動。會見服務做“加法”,增加工作日中午時段會見安排,已增設基層司法所視頻會見點4個,擬再增加6個基層司法所視頻會見點。申請程序做“減法”,簡化申請程序,線上線下、工作日和周末均可申請,全面貫徹“只跑一次”和便民利民原則,為服刑人員家屬提供周到的暖心服務。3月已完成服刑人員遠程視頻會見26例。
深化法律援助惠民行動。推出“法援惠民生”助力農民工、殘疾人、扶貧奔小康等法律援助民生工程品牌。建立健全縣鄉村三級法律援助實體服務平臺,在縣人社局、婦聯、殘聯等部門和各鄉鎮設立法律援助工作站41個,在村(居)設立法律援助聯絡點209個,推行法律援助經濟困難證明告知承諾制,對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開辟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免予經濟困難審查,實現申請、審批、指派一站式服務。3月共辦理法律援助案件78件。
深化法律服務利民行動。基層司法所、公證處、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窗口工作人員提供延時辦理、一窗辦理、上門辦理等,讓老百姓近距離感受到司法行政的“星級服務”。著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縣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村居法律服務工作室)、熱線(“12348”法律服務熱線、7821148法援值班電話)、網絡(安徽法律服務網、皖事通、村居法律顧問微信群)三大平臺,群眾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任何一種方式進行網上咨詢、網上申請、網上辦理、網上查詢、網上監督,切實做到“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讓百姓得實惠”。(通訊員 楊香梅)
責任編輯:融媒體中心 汪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