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十三五”林業扶貧成效突顯
融媒體訊“十三五”以來,我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真正激活了青山綠水的富民效應,走出了一條林業長效扶貧的新路子。
落實生態保護扶貧,守護綠水青山
近年來,我縣圍繞加快落實“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的重點任務,推進林業生態保護向貧困村和貧困戶“雙傾斜”。推動國土空間綠化,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十三五”時期,我縣共完成人工造林10.97萬畝、長防林封山育林4.7萬畝、中央財政森林撫育8.8萬畝、退化林修復3.83萬畝、現有林培育1.944萬畝,完成芭茅山改造5萬畝,創建國家森林鄉村4個、省級森林城市1個、省級森林城鎮6個、省級森林村莊30個,共投入財政資金約1.1億元。開辟生態扶貧途徑,實現扶貧護綠雙豐收。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我縣立足生態優勢,結合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推深做實林長制改革,積極探索、大膽嘗試,創新生態扶貧新舉措,對全縣23.15萬畝公益林中的集體和個人部分公益林21.056萬畝提高了補償標準,每畝提高補助10元,涉及貧困戶4000余戶,戶均年增收800元;開發生態護林崗位,讓貧困人員就地就業。“十三五”期間,共在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選聘生態護林員4147人次,發放管護經費3061.8萬元,人均增收約0.74萬元,既讓貧困戶就地就業脫貧增收,又使全縣森林(濕地)資源得到有效的管護。
發展林業特色產業,造就金山銀山
實施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戰略,關鍵在產業發展。“十三五”期間,我縣把發展油茶等林業特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依托各類重點營造林工程,大力發展林業特色產業,使其成為眾多貧困戶持續增收的“金飯碗”。截至2020年,全縣油茶等木本油料林16萬畝、林下經濟10萬余畝,花卉苗木基地近6萬畝,貧困村林業生態產業漸成規模,林業特色產業達標村29個,占總貧困村的40%以上,林業特色產業達標戶1757戶。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我縣緊緊圍繞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后出臺了《宿松縣集體林權流轉交易細則(試行)》《宿松縣林地經營權流轉登記管理辦法》,鼓勵林業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建立林產品生產基地,引導貧困戶通過林地流轉、入股合作經營等形式,把貧困戶手中資源變資本,資本變資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貧困戶財產和經營性收入。創新金融服務。充分利用林長制改革的契機,積極探索林業融資新模式,向省農發行融資4.8億元,2.9億元投向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龍成集團,該貸款成為林長制改革林業經營主體貸款試點“全國第一單”,目前已投放至項目承建單位到位貸款1億元;同時積極協調金融機構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小額信用貸款,通過林權抵押貸款1.9854億元;積極推進特色經濟林森林疊加保險,出臺了《宿松縣政策性油茶特色保險實施方案》,實行保費補貼,種植戶自繳30%的保費,財政補貼70%;為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出臺了《宿松縣林業新型經營主體信貸風險補償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設立風險補償基金1000萬元,貸款機構在基金放大倍數10倍的金額內向符合條件的林業新型經營主體發放貸款。加強政策支持。出臺了《宿松縣進一步推動林長制改革促進林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暫行)》,從油茶產業發展、基地基礎設施建設、品牌創建、森林資源管理等方面予以優惠支持,形成了發展有目標、保障有措施、支持有政策的產業發展政策體系;整合扶貧資金為林業產業扶貧“強筋壯骨”,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十三五”累計安排扶貧資金約5000萬元用于林業特色產業基地道路、排灌等基礎設施建設,為林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通訊員 楊生)
責任編輯:融媒體中心 汪媛
